叶权锋浅说中国玉文化上篇
[卡布里玉石特约]
中国玉文化的辉煌不亚于伟大的万里长城和秦代兵马俑的奇迹。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,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
思想观念,还成为了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玉文化包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,有“宁为玉碎”的爱国民族气节;“化干戈为玉帛”的团结友爱风尚;“润泽以
温”的无私奉献品德;“瑜不掩瑕”的清正廉洁气魄;“锐廉不挠”的开拓进取精神。
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民族爱玉心理,“对玉的爱好,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。几千年以来,玉的质地、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、画家和诗人们
的灵感”。历代诸子百家以玉论德,儒家学说诠释玉并赋予“德”的内涵,于是,玉有十一德、九德、五德之说广泛传播,并被全社会所接受,成为我国玉器久盛不
衰的精神支柱。这种寓德于玉,以玉比德的观念把玉和德结为一体;同时,又将玉与君子结缘。物质、社会、精神三合一的独特玉意识,已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丰富思
想和精神内涵。中国玉文化延续时间之长,内容之丰富,范围之广泛,影响之深远,是许多其他文化难以比拟的。
“三礼玉论”是儒家经典中关于玉文化的最重要、最系统的理论成果,是中国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中华文化中一部辉煌篇章。“三礼”是《周礼》《仪
礼》《礼记》的总称,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,是古代社会关于政治、经济、法律的最高训条,包含帝王和贵族的一整套礼节和仪式,也包含当时建立这种教条
的指导思想。《荀子•礼论》曰“礼有三本:天地者,生之本;先祖者,类之本也;君师者,治之本也。”“固礼上事天,下事地,尊先祖而隆君师,是礼之三本
也”足见其在当时社会中地位之高对后世影响之深。依据“三礼玉论”在古代国家机构中设有专职的制玉管玉机构“玉府”,是天子(帝王)身边最高权力机构。玉
府所执掌的玉器种类涵盖礼器、瑞器、服饰器、符节器、丧葬器等,皆用于国家礼仪。故《周礼》曰“以玉作六器,以礼天地四方;以苍璧礼天,以黄琮礼地、以青
圭礼东方、以赤璋礼南方、以白琥礼西方、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,各放其器之色”。
除了儒家对玉的笃信和至尊之外,自佛教在中国传播之日起,就融入了广博的玉文化理论。佛教将佛、法、僧称为三宝。佛,指佛教创始人你释迦摩尼,也泛指一
切觉者智者,“真正圆满觉悟诸法事者”;法,也就是佛教所称的一切众生所应知、应征、应行的法义规则;僧,泛指信奉佛教的出家弟子。佛、法、僧被列为佛教
三宝,是因为它能指导众生修善绝恶,离苦得乐,解除一切烦恼。这种至尊至贵的法,就如同人间至尊至贵的玉石宝物。《宝性论》在将佛理比附为玉宝概念时,有
六点说法:一曰佛理稀有,如世间珍宝;二曰佛理离尘,瑕秽不占,绝离一切世俗尘染,如世间珍宝;三曰佛理势力,能解困抚危,医病治毒,具足不可思议的神通
威力,如世间珍宝;四曰佛理庄严,美妙无比,给人以庄严整肃之感,如世间珍宝;五曰佛理最胜,于一切事物相比,最为崇高,如世间珍宝;六曰佛理不改,如世
间真金珍宝,不惧磨洗锻炼,不为人间富贵、利禄所动。另外,在众多佛典中充满宝的字样,诸如“七珍宝”“七宝树”“七宝塔”“七宝经”“七宝华”等。
始创于东汉的道教自奉内修神仙,外行儒教。道教宣讲的内容有炼丹、画符、念咒、修仙诸说,宣称笃信修炼即可寿与天齐,长生不老。按道教的说法,除了力求做到“存真守一”而外,还要服食仙丹,丹药的种类很多,主要的贵重药料除了水银外,还有金、银、玉石等宝货。
几千年来,玉与中国古代国家的礼仪习俗产生一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,主要原因在于它本身固有的强烈的两重性,即既是实用品,又是艺术品。当作为工具、器物
和财富使用时,它属于经济范畴;当它作为艺术品为人们所欣赏时,就能使人联想、遐想以至于幻想。于是关于玉的多种神奇观念,包括符合人类善良愿望的观念、
迎合统治阶级奢望的观念以及与此有关的各项习俗和规定,都统统产生出来了。玉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,其产出数量之大,使用地域之广,运用形式之高,社会理
论之丰富,确实无他物可及。因而,玉文化在中华民族祖先形成国家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